这几年认识了不少高校动漫学院漫画专业的学生,与一些学生沟通后感觉他们在职业方向、行业认识上存在不小偏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视野不够开阔,对漫画的认知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漫画”上。笔者曾问过一个学生“廖冰兄是谁”,回答“不知道”,了解后说“他的漫画和我们学的漫画不是一类”,而有些学生大学4年里竟然没看过一本内地的漫画杂志,对漫画的认知仅停留在《海贼王》等日本漫画。第二,自我意识太浓,沉迷于自我创作中,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读者喜欢什么,不知道如何与市场对接。有些学生毕业后基本还处于“会画一点漫画的日本漫画爱好者”阶段,与真正的市场需求相去甚远。
漫画的市场实践并不难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漫画爱好者,自己画着玩,不靠画漫画赚稿费吃饭,那以上两点就不是问题,但如果选择了这一专业并有以之为职业的愿望,那就必须重视以上两个问题。
其实,大学的几年时间足够把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职业漫画作者,学校除了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投稿—收益”的实践。这种实践比动画来得便捷,门槛也不高,原因有三:
首先,漫画创作完全可以由个人完成,而动画绝大多数需要团队,需要职责分工,从这个角度看,漫画成本低很多。其次,漫画创作进入职业状态(姑且把有稿费收入作为职业状态的起点)的门槛也相对较低,虽然对作者有创作能力、水平的要求,但产品(即漫画作品)与市场需求(一般为报纸、杂志、出版社,也有互联网、手机)的对接可以通过个人完成,比如说找一些报刊的投稿邮箱或者一些专供报刊下载的第三方网络平台,一次所得稿费可能并不多,但漫画作品的需求方实际很广。试想,如果你做了一个动画片,不管长篇还是短篇,要想换成钱,都需要与购买方(电视台等)对接,这仅凭个人非常难做到。最后,只要投稿思路正确、作品确实上乘,变成专栏连载也并非难事。现在综合类杂志的新闻漫画多为固定作者创作,即专栏形式;专门的漫画杂志也有不少,里面内容多为专栏连载。
老师:像工作室负责人一样
一旦作品成为相对固定的专栏连载,则意味着作者的收入有保障,这是迈向职业漫画作者的一大步。
为了让学生在大学3到4年的时间里,实现从漫画爱好者到职业漫画作者的角色转换,高校漫画专业的整体教学设计有必要做些变化:除了一些必要的基础教学外,要把重心放在真正基于市场的实践上,这个“实践”与动画专业学生的“接活”有所不同,它是让学生直接与市场需求方有全面的对接。
这种教学设计下的漫画专业好比一个大工作室,需要能担当起工作室负责人角色的老师,他可以不教甚至不会教某个专项技能,但要了解熟悉各类漫画,能对学生做出合理引导,比如向学生全面介绍漫画的形式、种类以及各自特点、读者群、市场需求方的种类等,向学生系统介绍各类漫画的市场出路以及作品与市场对接的形式,并引导学生创作作品与市场对接。
目前的对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报刊零散投稿。老师应尽可能搜集整理(或组织安排学生搜集整理)当前有漫画稿件需求的报刊信息,有些可能是专门的漫画版,有些可能只是一个漫画栏目,有些报刊的评论版、新闻版对漫画也有需求。千万别小看这类漫画需求,这是门槛最低的、非常适合学生的一种方式。二是专门的第三方下载平台投稿。如视觉中国、新闻漫画网、第三只眼漫画网等都是专门的漫画下载平台,作者要有专门账号,将作品传到网站,由需求方(一般也是以报刊为主)点击下载,稿费由网站平台统一分成支付。这一模式的好处在于节省了作者投稿的时间和精力,宜于打造品牌,有些作者通过这类平台,月收入可达上万元。
以上两种方式适合较零散的漫画创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漫画思维、视野和点子创作能力。而且,如果画得好,也可能成为某类漫画的专栏作者,比如固定为某些报刊的评论版、新闻版、时尚版等创作漫画。
第三种对接方式是漫画杂志连载,这是成为职业漫画作者最关键的一条道路。目前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漫画杂志有几十种,比较火的如《漫画派对》、《知音漫客》、《漫友》等,老师要非常了解各个杂志的风格、读者定位等,然后引导学生创作、投稿。
其他还有一些方式,如为出版社的文字类图书配漫画等商业活儿等,接近插画。但相对于前面几种,这类不应是重点鼓励学生去做的方向。